余少时有幸忝归三中门墙,负笈五载,受惠良多,长怀铭感。一生从事教育,常引三中校风师训为佐据,故此早年即关注三中校史,广为采访。惜乎师友星散,资料残缺,难窥全貌。瞻念母校创办之维艰,是于癸丑年(公元1973年)沿昔日师生汇聚赴铜之故道,自汉口赴长沙,乘船越洞庭、溯沅江、渡辰水,绕道芷江晃县而抵铜仁,遍访铜仁、江口之故址,或有所感,辄学为吟哦。余今已皤然老耳,现据本人见闻及所获资料,试予疏志,聊寓存史育人之意耳。
一
芦沟鼙鼓中原震,
血染金陵江浙殷;(殷读yān)
杭荡神州弦诵辍,
师生赴难楚湘天。
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,中原震荡,同年12月,沪、宁、江浙相继失陷。学校停课,师生共赴国难,流亡于湘楚一带。
二
国危要务育人先,
夫子长出建杏坛;
选聘明师苏浙皖,
广收学子汉长南。
1937年12月28日,周邦道夫子受命于国运危难之中,筹建“贵州临时中学”(同时筹建者尚有四川、河南及陕西三所 ),以收容教养流亡师生。1938年1月,派员于武汉、长沙及南昌三地进行登录。迄2月9日,共选聘合格教员110人,甄录学生1065人。
三
千里洞庭接辰沅,
连樯学旅驶陈鄢;
书生浮想寻二酉,
战火纷飞觅桃源。
1938年2月,全体登录师生分编为三个大队,分乘木帆船渡洞庭湖,西去黔东。沿途时因道阻,师生有于常德探桃源洞者,有于沅陵寻二酉书山及访伏波庙者。
四
溯沅渡辰道多艰,
逆水行舟时日迁;
草莽难通西岭道,
权借潕阳越关山。
1938年2月20日,第一大队师生从长沙出发(第二大队3月4日从长沙出发,第三大队从武汉出发 )。越洞庭,溯沅江,渡辰水(古锦水),逆流而上。因船小流急,道路不靖,一日数惊,而时走时停。抵湘西,请求“湘西王”陈渠珍允于过境,绕道晃县(古潕阳)而抵铜仁。第一、二大队于4月14日基本到校,第三大队于4月26日到齐,全程历时两月余。
五
巍巍梵净傍蚕丛,
脉脉铜江接云梦;
六洞风光胜洨水,
鼓鸣太乙钟弦诵。
铜仁、江口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,西傍蜀山(古称蚕丛),东有大、小江接通江汉(古云梦泽)。古称此地为上六洞。秦属黔中地,汉属武陵郡,唐属卢阳郡,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9年)置锦州,元置铜仁军民长官司,明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置铜仁府,辖铜仁,省溪(即江口)等五长官司,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改置铜仁县。此铜仁沿革之概述也。
铜仁山环水绕,云彩江声,别具洞天,实为弦歌之圣地。(铜仁城外有峰名太乙,诗末借汉武帝伐南越,曾制太乙旗为令之意。 )
六
蓝缕缫路筑白虎,
文武三垣庠序庐;
处二组七桢干长,
名师共绘育才图。
周校长于1938年3月18日抵铜,寻觅校址,经多方奔走,商拨铜仁旅部(原贵州军阀之司令部大楼)、文坛(道教祭坛)及文庙(孔子祀庙)等庙宇闲屋,分设高中、初中和师范三部,并由江浙著名学校校长分主其事(首任高中部主任为原南京栖霞师范校长黄质夫,初中部主任为原杭州中学校长叶桐,师范部主任为原常州中学校长吴学增 )。校本部设二处七组(首任教务处长为原江苏中学校长黄新远,总务处长为原教育部督学贾国恩)。教师多来自江浙著名中学,还有部分大学教师。
七
日丽风和展廿会,
国中号角展春晖;
莘莘学子弦歌续,
教化黔山郁翠微。
经过紧张的筹备,于1938年4月20日(巧值农历三月廿日)在校本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,“国立贵州中学”正式挂牌成立。5月1日举行第一次纪念周活动。5月2日各部分别在本部正式上课,朗朗书声与郁郁桐林并发矣。
八
尚武南山习射虎,
修文锦水养华魂;
闻鸡起舞切磋紧,
棂下新学盛武陵。
为尚武强身以图报国,1938年6月开始于高中实施军训,于初中实施童训。8月,高中、师范两部学生赴贵阳参加集训,以成绩优良而获嘉奖。1939年5月,于北校场举行第一届全校运动会。其后参加省运会亦多项夺冠,学生勤学苦读,老师日教夜课,1939年6月高中统考,成绩居国中之冠。周校长实施兼容并包之方针,校园文化生活蓬勃发展。济济一堂,极一时之盛,无愧“铜仁学府”之称。
九
极远国基同血联,
兴学敢忘作宣传;
全民教育强国本,
唤醒民心国本然。
1938年6月,筹组抗日宣传队,展开抗日宣传活动。同时成立推广部,负责进行社会教育,推广部首任负责人由校务委员,原安徽中学校长虞仲华主其事,7月1日,推广部召集铜仁城乡各校校长及国中各部主任会商民众教育事宜。7月10日,由国中级与铜仁县政府合办之城乡民众学校先后开学。8月,复将民众教育推广到各县,成立民众教育馆,师范部及简师班学生分赴黔东各县进行民众教育服务活动。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。
十
赤帝龛前实验作,
文坛灵秀育巾帼;
文昌梵净设分校,
顶盛三中千六百。
1939年4月,在举行校庆一周年庆典之后,学校奉令更名为“国立第三中学”,为适应教育发展,提高质量之需要,除于1938年秋于赤帝宫首办实验教育班,复于1939年秋,迁初中男生及实验班于梵净山前之江口县城,并增设农业职业科,扩大招生,建立“第一分校”。周校长亲撰《创校碑记》石刻于江口文昌阁。同时于铜仁文坛增设女生部(包括高、初中部及江口分校学生总计达1600余人(附小未计),教职员150余人。是为三中鼎盛时期。
十一
伟业方殷人事别,
时移事易改弦辙;
收缩调整求安定,
闭户读书岂上策。
1940年4月,周邦道校长奉令调部,李超英校长接任。随政治形势之变,李校长谋求改弦更张,进行收缩调整,加强管理控制,强调教学质量。1941年将师范部及江口农职科改交省办。1942年初,复撤江口分校。分校师生迁铜仁,合并调整为高中、女子、实验(初中)三部。在此期间,实亦有所成,如强化教学秩序,扩充教学建设(修建“抗建堂”、教室、宿舍,充实部分图书、仪器及印刷设备等 )。1942年初中毕业生会考亦为国中优秀,惜乎背弃兼容并包、为救亡图强以育人之初衷,不问世事,闭门读书,师生精神苦闷日甚,学校初创时之蓬勃朝气已衰减多矣。
十二
迭起学潮固有因,
读书何罪苦究寻;
不堪回首惊铜舞,
相陷何急辱子孙。
1940年以后,曾因生活、师德等原因,发生学潮数次,校方紧张。对学生自发组织之“读书会”,视为异端,进行追究。1942年秋,校方竟协同杀人魔王刘伯龙师长,于铜舞台召开师生大会,公开实行暴力镇压。有的学生被抓被杀,部分师生再度逃亡。外敌未灭而腥风血雨横发于校园之中矣。
十三
大撤三湘铜水鸣,
投笔从戎唱乌乌;
流亡道上师生众,
六部重开复校初。
1944年11月,日寇垂死挣扎,大举进犯湘桂,直抵黔南,贵阳大震。三中亦准备撤迁乌江以西,爱国师生纷纷投笔从戎(参加远征军和“十万青年十万军” )。其后敌寇退出贵州,形势转稳。为接纳三湘沦陷区流亡师生,并接收撤迁之国立二十中学,于1945年夏秋,重建高中、初中、女子、实验、师范及附小六部,计42班,学生1400余人,学校规模又复壮大。
十四
捷音一夜绕东山,
水满山腾柱塔喧;
抱首师生热泪涌,
相期共补华夏天。
1945年8月10日,日寇宣布投降。胜利消息传来,铜城彻夜庆贺。三中师生历经八年离乱之苦,身怀国破家亡之恨,于今终盼来胜利,师生无不额手称庆,热泪盈眶,校园沉浸于一片狂欢之中,并与铜城居民进行了盛况空前的大游行。许多师生,瞻望未来,共期为建设强盛繁荣之祖国而奋斗。
十五
八年勤垦育梁栋,
雨化铜江树栋功;
济济英才遍环宇,
伟绩何止写黔东。
1946年7月,国立三中复员,由贵州省立铜仁中学接办。外籍师生,资遣还乡。
国立三中办学8年,培育学生近万,于今济济英才遍于海内外,对祖国、对人类卓有贡献者大有人在。对黔东开化之功亦不可没,实不负周老校长“伫看取,他年史页,留将几许写黔东”之厚望。
(黄洁尘,男,1941—1946年在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就读。铜仁教育学院副教授,曾任铜仁教育学院院长,现已退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