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: 新语文学 > 抗战谍战 >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_第18章

更新时间:2025-07-07 09:30:52

第18章

李斯连

倭寇吠天吞亚东

江南学子流云梦

闻鸡弦诵懋勉日

留将几许写黔东

我是1939届国立三中高中部毕业生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,在银行工作了36年。

国立三中是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由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460多所高初中学校的流亡学生集合组建而成的,有学生2000多人。当时条件很简陋,没有校舍,就借用旅部、车公馆、文庙、文坛、江西会馆、黄家祠堂等旧建筑为校舍。生活也十分艰苦。教师、学生多来自被日本军队占领的沦陷区,和家里已断绝了联系,生活全靠政府发给的贷金维持。那时还没有电灯,晚上自修时,点的是桐籽油灯,光亮很小且黑烟熏人、实在难受。由于交通困难,教育经费又少;没有足够的教科书籍,学生只有靠上课时留心听讲,做好笔记来进行自修复习。但是,在这样的环境里,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,国立三中在抗战8年中,却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,学生遍布海内外,办学成绩是极不寻常的。

国立三中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?根据我个人的体验,有如下三个原因:

第一,有大批很好的教师,这是最基本的原因。国立三中的教师都来自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省市的中学。包括在抗日战争前,全国有五大名牌省立中学,它们分别是上海中学、杭州中学、苏州中学、扬州中学和常州中学。教师自身的修养很蒂深,知识渊博,教授方法各有专长。我记得如胡雨安、邬师秋、刁泰芬、封开基、端木和老师,他们都曾在大学里教过课,具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。要育人,必先育师。所以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根本、最关键的问题。

第二,是学校有优良的校风。国立三中校歌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:“仁实勇毅垂为校训,朴茂彪横导之学风”。意思就是:教师要有十分严肃、认真、负责考核的教学态度,不及格就是不及格,该重读就得重读,谁也不能例外。教师与教师间,从未有过任何矛盾,大家都以提高教育质量,教好学生作为天职。

学生都要有一个非常浓厚的读书风气。管教严格,则用志不纷。学生都来自沦陷区,家破人散,报国心切,各有抱负,努力学习,自励精神十分顽强,这是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和形势逼成的。学生和学生间,都以学习优良为荣,相互探讨,相互交流,亲若兄弟,互爱互助,蔚然成风。

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,贯彻集体领导。校务委员成员,都是各名牌中学校长,办学经验丰富,豁达融洽,团结奋进,为学校领导核心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因素,国立三中的学生多来自五大名牌中学,学生课业基础好,在三中学习一年、两年就毕业了。据当时教育部统计长王万钟说:国立三中前三届高中毕业生,报考全国各大学的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比例,多达95%,少至80%,足以映显教学成果。

第三,是师生间亲密的关系。国立三中教职员都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,亲若骨肉。而学生把老师敬若父母,亲密无间。我在高中部只读了一年半就毕业了,在西南联大蹲上4年,但是,这一年半的情感远胜于4年。因为在三中时,我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乐都在一起。老师为学生操心尽意,照顾食宿,视如再造父母,有如在家里一样的温暖,周校长就是我的家长。我记忆起两件事:铜仁是黔东的一个小县,卫生条件很差,臭虫跳蚤很多,使学生不能安眠,影响学习。当时没有杀虫剂,学校只好用烧开水沸煮整只木床的土办法来消减虫害,让学生睡好。另一件是:乡村师范部有个毕业生名叫毛香基,分配到一个名叫坝盘的乡村去工作,那里环境恶劣,虫害很凶,毛香基工作繁重,身染虐疾,无药医治,周校长闻讯后,即派专人送去特效药治好她的疾病(奎宁药片在抗战时甚见缺)。以上两种事可以说明三中师生间的亲密情分,胜似小兄妹真情。

铜仁是我的第二故乡,50周年校庆时,我来铜仁参加庆典,铜仁经济是有很大发展的。铜仁资源丰富,人勤志坚,在目前大好形势下,望乘加快改革、开放、开发之东风,从打好基础做起,快马加鞭,60周年校庆时,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崭新的铜仁。

李斯连,男,浙江湖州市人。1939年毕业于国立三中高中部。在银行界工作30余年。1979年在上海市人民银行退休。

网友评论

还可以输入 200